![]() |
![]() |
![]() |
![]() |
2008年6月27日,来自中国的私募基金经理赵丹阳以211万美元价格中标,获得“与美国股神巴菲特吃饭”的机会。自2000年以来,美国股神巴菲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每年拍卖一次与别人吃饭的机会,将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一个慈善机构。
但从网上的传播内容看,报道呈现中国热、美国冷的局面。《华尔街日报》是世界最大的商业报纸,但该报美国版没有发表这个消息,仅亚洲版刊登了一条229字的短讯。美国大报之一的《华盛顿邮报》也刊登了这一消息,但只有54个字。而在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尚未发表该新闻。《投资组合》(Portfolio)杂志甚至开起玩笑,其标题是:“谁说美国经济衰退了?(巴菲特的午餐)拍卖价增长三倍。”
从价格来看,这顿慈善午餐的价格增长速度很快。第1次的午餐价格仅为2.5万美元,第2次的价格甚至有所下降,为1.8万美元。但从第4次开始,餐费才逐渐攀升。9次拍卖当中,有2次大的飞跃:第4次的费用从2.5万美元一下子升到25万美元,上升幅度达9倍;第2次是今年,从65万美元上升3倍多,达到211万美元。
花如此庞大的一笔费用换来和巴菲特共度3个小时的机会究竟值不值得呢?一位2007年的中标者表示,为这顿饭“花的每一分钱都值得”。在午餐上学到的东西比午餐费本身要多。但他强调,即使他没有与巴菲特吃这顿饭,他的捐献也值得,因为“这个捐献使得许多穷人受益”。
但同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和股神一起吃饭不过是一次慈善活动或者说是一次宣传而已,不可能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巴菲特不可能在午餐会上透露任何独特的信息,这纯粹是一个社交活动。”一位基金经理如是说。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件事情呢?从本质上看,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一方面它是一项慈善活动,帮助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中标者可以从中获得自认为值得的回报。这些回报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这次近距离接触所带来的名利效益。据有关媒体统计,在已经拍出的9次饭局中,其中3次匿名,6次露名。在露名的饭局中,3次为华人,3次为美国人。而每次饭局竟拍之前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之后中标者大都会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实际上这是为自己或所管理的基金作了一次大范围的宣传。因此这顿午餐究竟值多少钱,恐怕连中标者本人也说不清楚。但从竟拍价格在短时间里如此大幅度的上涨来看,人们似乎普遍认为出名的价值是很高的。
另一个“投资”回报应该是直接与国际投资大师亲身接触。相对于通过书本或其他中间媒介,直接的言传身教或许可以获得更有价值或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巴菲特投资法则为广大投资界人士所熟知,但能成功应用巴菲特投资法则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迄今为止,我们只有一个巴菲特。那是因为要把握巴菲特投资法则的精髓必须具备两点:一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与超越,二是对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企业运营的洞察力。
有些初学者急于效仿某些成功的投资家的操作手法,更有甚者直接依葫芦画瓢,直接重复别人的操作指令,但结果往往还是赔得很惨。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的交易指令,别人就赚钱而自己则亏损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而投资者更不可能一模一样,虽然投资理论或手法可以相似,但投资心理和心态却不尽相同。投资者的心态对于投资成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有些投资者经过长时间大量辛苦的研究,对大的趋势能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在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上却屡战屡败,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被自己的心态所干扰。一些投资人事先已经订好了详细的投资计划和策略,但一步入现实的期货市场,就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
心态的历练需要长时间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非一朝一夕能成。相信在短短3个小时的时间里要领悟则更加困难。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巴菲特投资法则的核心并不是他所创立的12条投资法则,任何所谓投资真经都会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失灵,只有其背后的真正原则与规律才会永恒。巴菲特在投资活动中对人性心理弱点的克服与利用正是这种永恒的法则与逻辑。
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或者是初次进入期货市场的新人,不要害怕失误,更不要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应当正视与承认人类具有局限性这一事实。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对此有精彩的论述,“科学同样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的相互影响。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与冷静的头脑。以下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在投资活动中树立这一态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极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发现环境的转变与新的规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
上一篇:炒期货必知的6节课
下一篇:华伦.巴菲特投资策略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