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7月中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应该是比较积极的,传达出审慎乐观的信号。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和贸易可能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尤其是投资,实际上始终不曾真正被放弃。现阶段的稳增长实质上就意味着稳投资。
就在最近,各地政府又提出了"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的口号,"铁公基"气势汹汹卷土重来。实际上,政绩考核使得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加大投资来拉动地方经济。比如,铁路投资之后,地铁和城际铁路会使沿线地价大幅上升。这样,更有利于政府卖地并获得更多的收入,也更符合GDP的政绩考核标准,可以说是多重目的都可以达到。
但是,钱从哪儿来呢。这个是重点。我们之前也提过,债台高垒的地方政府虽然一向对投资都抱有极大热情,但是不像08年4万亿刺激的时候,是中央直接拨款,钱不是问题。现在地方政府得自筹资金,这就需要引入社会资金。从目前城市轨道建设的资金来源来看,地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在"投资、建设、运营、监管"这几个环节上与社会资本投资方的不同组合。但从根本上来说,民营资本真正进入的障碍和壁垒还是很大,这些债务最后还是会落到地方政府上。所以说,在地方债日益累积的现状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这些投资项目能不能真正成行,最终还是得看资金的落实情况。
本文要指出的重点是,与之前不同的是,投资方面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国家开始伸手给地方拨款了。这主要集中在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上。我们看到近期农行和国开行都开始给地方拨款。
农业银行虽然是国有银行,但也是商业银行,所以其给上海贷款的行为还可以更多地视为是一种商业行为,当然,这与李总理非常重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政策行为。而国开行发放贷款的性质就更具有政策的味道。与财政部类似,国开行属于政策性银行,是依靠发债筹集资金的,所以也有"第二财政部"之称,其发债规模仅次于财政部。国开行的资金投向更多带有国家战略选择的意向,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我们认为,国开行目前这样的举动,无论是总行还是分行都在对省市的建设提供资金,应该说体现了国家经济刺激的意向,具有一定的财政刺激意味。也正是由于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开行把财政资金定向配置到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项目,所以市场上给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定向财政刺激。
现在的问题是,在经济不至于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按说去杠杆去产能过剩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应该会继续下去,但目前的情况却是,政府已经通过政策性银行在低调地救市,在悄然地走扩大传统投资的老路,因为从投资内容上来看,不过是铁公鸡更重视城市内部的基建投资,而且加上了棚户区的改造而已。而且,我们之前指出,与08年的4万亿投资项目所不同的是,新的4万亿(将今年以来的这批各级政府各类投资项目统称为新的4万亿)可能更重视市场化的力量,更希望借助民间资本不仅解决资金的问题,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不是再通过传统的扩大信贷发行来加强官方投资的力度进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所以,目前国家队的再次出手,不仅令我们担忧和失望,也令我们有些疑惑。
这会不会预示着经济发展思路的悄然调整?也就是经济结构改革再次让位于经济发展速度?如果这样的话,在目前的通胀水平之下,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不会转向?会不会由中性变为偏宽松进一步来支持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由于目前得到的信息和数据有限而且要看政府进一步的政策方向,所以本文现在只能把这一点提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投资者的注意,也希望不是捕风捉影,但后续的走向是完全值得继续关注的,因为这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商品投资的方向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