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管理

时间:2018-11-25 11:14:46   人气:0

  

  风险是指在一定概率条件下未来可能发生但现在无法确定的不利影响或损失,与金融活动相依共存。不存在没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只有风险大小之差,如何度量之别。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其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分割、转移与管理基础资产对应的风险。然而,衍生品交易的收益与风险具有高度杠杆性,衍生品交易在风险转移过程中,可能积聚起巨大的能量,如果处理不当,这些能量可能在局部短时间内释放,造成对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影响与冲击。毫无疑问,风险管理是衍生品交易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

  现货交易与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区别

  衍生品源于基础资产,通过价格发现与风险对冲为基础资产的现货市场(股票、债券、商品、外汇、黄金、房地产等)服务,促使现货交易的市场机制更为完善。现货交易与衍生品交易有许多相同点,但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主要功能不同。现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以融资投资等手段实现经济利益;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风险对冲、价格发现与提高市场效率。两者相依互补,构成全面、协调、优化的金融或商品市场体系。

  第二,总风险不同。在现货交易中,市场参与者既可共赢,亦可皆输,这一特征使得资产泡沫的形成成为可能,导致系统风险的存在与积累,随着资产泡沫的膨胀或破灭,总风险增加或降低;在衍生品交易中,理论上是输赢的零和游戏,所继承、转移与分散的风险来自现货市场,本身并不创造也不消灭风险,在动态调节中维持市场总风险的平衡。

  衍生品是风险管理的工具,虽然本身并不创造也不消灭风险,但从现货市场所继承与转移的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在交易过程中转移到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身上。尤其是在高度计算机网络化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如果监管不力,运用不当,衍生品市场积聚的巨大风险能量在其辐射范围内,可能在局部短时间内释放,致使部分市场参与者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崩溃,并可能进一步对机构与金融市场造成影响与冲击。

  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实现

  与现货市场相比,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更加风云莫测,因此,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识别、监控与管理比其他市场都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及时发现与化解风险,明确债务责任,疏通债务偿还渠道,防止小风险累积而酿成大风险,确保市场功能在任何情况下均可正常发挥。

  为此,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有着许多独特之处,例如,逐日盯市、盘中行动、每日结算、及时清除市场参与者的债务责任;保证金的实时计算与优化,及时确定市场参与者面临的风险;用户保证金的分离与保护;用户信用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以及对应的信用授权管理;交易后的风险分析与交易前的限度控制相结合;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建立等等。通过科学的监管,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上高科技风险量化技术与监控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是可以实现的。

  国内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历经20载的风风雨雨,逐步壮大,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最吸引人的亮点。在这一过程中,有关监管部门在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参考国际市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大体上能够满足目前交易水平下对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中国衍生品市场尽管已有较大发展,但毕竟起步时间短,总体水平不高,市场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

  风险管理,就是中国衍生品市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表面上看,市场上下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是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对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了解并不深,高、中端的专业风险管理与技术人才紧缺,风险控制手段匮乏,技术落后,风险模式简单低效,缺乏主动的分析预测工具等等。在没有期权交易,资金效率未被重视,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现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状况迟早需要改变。

  期权是一种金融合约,是衍生品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现代金融产品中最具渗透力而且风险特性最难以捉摸的产品。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相比,期权有以下几个显著不同的基本特征与风险特性:买、卖方权利与义务不同;可从方向性交易转变为区间交易;风险非线性,临近到期日时价值呈指数性下降,并趋向于零;从一个基础产品,可以衍生出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期权合约;基于同一基础资产的不同合约会有不同的隐含波动率,对应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价外空头期权的风险随着基础资产价格的变化可发生急剧变化;买方与卖方的风险不对称。

  国内各期货交易所都为期权的推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虽然上市时间尚未可知,但推出是早晚的问题。一旦期权交易成为现实,势必把中国衍生品市场的产品广度与交易策略深度,以及风险管理难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地。

  国内衍生品保证金模式已经落伍

  衍生品交易是基于保证金进行的,保证金制度是衍生品交易与结算的核心制度,也是衍生品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石。保证金制度的实施,降低了衍生品交易的成本,使较少的资金可以交易数量更多的的产品,发挥了衍生品交易的资金杠杆作用,促进了各市场功能的发挥。保证金为衍生品合约的履行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财力担保,每一笔交易和持有的每一手合约都具有与其面临风险相适应的资金,杜绝了负债现象。

  国内期货市场目前的交易保证金水平,大体维持在合约面值的5%—10%之间。仅就单笔交易来说,中国的交易保证金水平虽然偏高,但与国外相比不至于令人瞠目结舌。例如,交易1手美国玉米期货,约需保证金1000美元,而交易同等数量(重量)的大连玉米期货,折合保证金约为2000美元。问题的关键是境外成熟市场普遍采用净额制计算,而国内则通常按照总额制双边计算,加上没有产品相关性与跨月价差的折抵,使得国内合约组合的保证金与国外相比往往要高出很多。

  由于跨期跨市与组合投资在衍生品交易中广泛使用,因此可以肯定,如果改用成熟市场的保证金计算模式,中国期货市场收取的保证金将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国内以固定比例分段收取保证金的计算模式虽然通俗易懂,能解决简单的期货保证金计算,却难以适应合约数量庞大而且风险非线性的期权保证金计算。

  保证金模式的研究与更新换代

  国内对保证金模式与计算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后有关的研究持续不断,目前已有一定深度,对国际上各主要模式基本了解,对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动向大体能保持足够的关注与跟踪。同时,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认为我国目前采用的比例式保证金明显落伍,不能正确反映市场参与者面临的真实风险,难以适应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新换代将是大势所趋。

  问题是新一代保证金模式应如何发展?对此,国内业界尚无定论。为了解决期权交易,部分交易所拟以Delta模式应对。Delta是被广泛使用的风险敏感度分析的五个希腊参数之一,反映了期权对期货的依附关系。如果1手看涨期权的Delta值为0.5,则此期权的保证金相当于0.5手期货的保证金。这种方法以简单的比例关系给出了期权的风险值,为投资者提供了方便。

  问题在于,这种方法通常只考虑价格波动对整体部位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其他重要因素,如波动率改变的影响,因此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出期权合约的实际风险。此外,由于没有相关性的考虑,自然也无法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要求。所以,对于整体保证金模式而言,简单粗浅的Delta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淘汰。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仍然采用这一技术含量不高的模式,起点显然过低,与一个大国市场的地位不相称。

  目前全球90%左右的交易所,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早已采用先进的基于风险的投资组合保证金模式,这些模式包括:标准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系统(SPAN)、市场间理论性保证金系统(TIMS)、理论分析与数字模拟系统(STANS)、EUREX模式、窗口法(OMS II)。

  全球市场主要保证金模式的市场份额

  注:源自CMEG数据

  投资组合模式的核心是:在一个组合中所有合约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与时间、产品、风险特性相关联的函数,它们应该在风险计算中被反映出来。例如,同类型产品中两个方向相反的合约通常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损失同时出现,它们的风险会相互抵消。如果在计算中考虑这些因素,就可以把实际风险精确地计算出来,得到保证金的最佳数据,从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成本最小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与资金的运作效率。

  风险控制、市场调节与市场竞争的统一,应该是一个高效的保证金系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市场的管理者对此应有前瞻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的保证金研究与升级,尽快把保证金应用与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与上升中的金融大国地位相称的高度。

  打造新一代风险管理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复杂而变化多端的衍生品交易市场,无论我们如何制定和完善各种风险管理制度与措施,计算机实时风险管理系统都将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无可取代的核心环节。

  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缺乏科学化的技术手段支持,将无法精确、有效、及时地度量与分析衍生品交易风险,无法对未来风险变化趋势做出判断与预警,风险管理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而难以有突破性的提高,有效的风险管理将无法保证。近年来,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活跃,对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技术需求大增。根据有关统计数字,目前金融信息市场的规模在160亿美元左右,其中用于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技术投资支出约为30亿—35亿美元,并且每年以15%—20%的速度在增长,明显高于其他信息技术的支出。

  自2003年中信银行率先在国内全盘引进国外核心系统开始,各大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部委纷纷引进各种金融信息系统,如证券、外汇、债券交易平台,以及市场报价资讯系统。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系统的引入,很大程度应归功于2004年3月银监会发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了能获得开展衍生品交易资格的许可证,各商业银行不得不花巨资引进其中不可缺少的风险管理系统。

  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的结晶,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综合了现代风险理论、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以及市场经验。由于美、英、加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悠久历史和领先地位,目前市场上商业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被这些国家的公司所垄断。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在中国金融市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引进高效先进的系统,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理念,有利于尽快把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正视。例如,本土化——产品的融合,模型的修正,参数的调整。安全性——无疑可能给中国金融信息安全带来隐患。成本费用——昂贵,且由于缺乏经验与话语权,往往被迫购买不必要的模块。后续服务——维护、升级、沟通等方面的问题不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这些引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面向场外衍生品,而国内这一领域进展缓慢,致使这些系统大都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缺乏先进有效并能与国情相结合的风险管理系统,使得金融机构无法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无法从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中摆脱出来,走向多元化高层次的品质竞争。外盘代理与境外交易尚未开放,限制了我们做精做大做强,阻滞了我们充分利用成熟市场的各种交易工具及手段,制约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导致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可以说,缺乏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已成为中国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在国际金融活动中长期依赖别人的技术注定只能受制于人,而根本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衍生品风险管理系统,掌握其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方可真正掌握风险管理与竞争的主动权。

  境外交易的境内风险监控

  虽然国内目前尚未正式开放境外期货交易与代理业务,但跨境衍生品业务一直在进行中,例如,共有3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批准可以从事境外套保业务,6家期货公司通过香港的分支机构,试点代理境外期货交易,另外还有大量企业以各种形式实际参与境外期货业务。

  参与境外期货交易,有利于增加国内企业争夺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筹码,同时可以减少商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损失。然而,境外期货交易是机会,也是挑战,从中航油、国储铜到中信泰富、深南电,还有许多尚不为人知的企业,一次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企业并非没有风险管理机制。按照国资委的规定,从期货交易、结算、资金调拨、风险管理人员、合规经理到主管领导、总经理,需要层层逐日、逐周、逐月汇报。同时,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大型企业必须按季向国资委上报所从事的七类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情况。

  问题是,我们在涉外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方面,既缺乏高端人才,又缺乏科技手段,只能依赖各种制度与行政手段。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变化莫测的全球衍生品交易,仍然依赖文字汇报进行监管实属落伍。要知道,当市场出现急剧波动时,每一分钟的信息都可能对高层决策至关重要,每一天的延误都可能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国内机构目前基本上只能依靠境外合作伙伴提供的风险数据,境外期货代理业务缩手缩脚,没有活力,提高金融竞争力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国内通过保证金监控中心,可随时掌控市场的风险数据,而对外盘交易则缺乏相应的机制,监管机构无法掌握第一手的市场风险数据。

  境外衍生品交易的境内风险监控

  显然,风险管理仅靠内部监控事后汇报是不够的,仅靠制度与行政手段强化管理也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就是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境内实现对境外交易的主动、多层次、远距离、实时风险监控。

  面对全球衍生品交易的挑战,国内的监管者与参与机构别无选择,在加快引进利用高端风险管理人才,建设一流风险管理团队的同时,必须加快研发与利用具有核心技术并符合国际标准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从证监会、国资委(或第三方监控中心)到企业总部、期货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交易终端的主动、多层次、远距离、实时风险监控,提高风险分析与预测能力,最大限度地把境外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在境内。否则,境外衍生品交易与代理业务的有效风险管理将难以实现。







联系我们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联系电话:0532-85778570 联系传真:0532-85778590
业务总监:张经理/15866832008
公司地址:青岛市市北区龙城路31号卓越世纪中心4号楼12层

在线交谈:

开户咨询

行情指导

资管业务

公司新闻   |  开户流程   |  本月看点   |  品种指南   |  实战技巧   |  风险防范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龙城路31号卓越世纪中心4号楼12层

电话:0532-85778570 传真:0532-85778590 手机:15866832008 张晓斐(营销总监)

© 2011 青岛期货网(中国国际期货青岛营业部)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11872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