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内容提要:
1、美国消费需求回暖,就业市场温和改善。最新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为增加12.0万,好于前值的8.0万,同时美国11月失业率出人意料的回落至8.6%,为2009年3月份以来最低,大幅好于市场预测的9.0%和前值的9.0%,这令美元短期内得到强劲支撑上涨。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悄然显现。
2、欧洲央行在购买国债的关键问题上紧绷不松口。ECB虽然采取了降息等刺激经济的举措,但其在购买国债问题上态度冷漠,使得市场信心下挫,欧元对美元应声倒下。12月5日,标普将欧元区15 个成员国的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其中包括核心国德国和法国这两个AAA 评级国家。欧债危机的发展不容乐观。
3、中国CPI持续走低,创年内新低。中国CPI与PPI双双回落,体现了国内调控政策成效的显现,同时也凸显了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需求不振。
4、人民币连续数日触及"跌停"及外汇占款八年来首次出现下滑。本周,人民币连续7日触及跌停,引致人们对人民币是否进入贬值通道的猜测与疑虑。同时,10月份外汇资产出现下降,为2003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滑。人民币触及跌停与央行设置的中间价标准有关,也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状态有关,但并没有外界传闻地那么凶险,不必做过度解读。而外汇占款的减少,显示了美元依旧保持强势,资金的风险偏好正在发生变化,也显示了我国资产对风险资金的吸引力逐步消退,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
第一部分 本周宏观事件回顾
本周,国际经济数据及宏观面消息好坏参半。欧债危机的发展,依旧是决定商品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大宗商品在不确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维持震荡格局,寻求方向的指引。
一、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显现复苏迹象
美国劳工部本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减少7000人,降至九个月来的最低水平。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的四周移动均值降至39.33万,这是11周内第9周出现下降,也是4月初以来的最低移动均值。该移动均值能够更好地体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持续降至37.5万以下往往是失业率稳定下降的标志。
上述数据表明,美国长期低迷的就业市场已有所好转,呈现出温和改善的态势。美国是消费大国,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保持旺盛是推动就业增加的最核心动力。就业情况的改善与美国今年感恩节零售销售额创历史新高有着一定关系,此外,年末的其他假日因素也将促进就业,预计美国就业数据会出现进一步好转。如若经济内生功能复苏,则其实体经济有望逐渐进入良性循环趋势。
二、欧洲央行救助态度冷淡,市场信心受挫
本周四,欧洲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这虽然是承接上周美国联合欧盟其他五国央行救市的举措,但同时,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指出,欧洲央行不会进一步扩大主权债券购买的规模和力度。这令市场感到失望。受此影响,欧元/美元周四创近两周来最大跌幅。而周五欧盟峰会的进展及最终结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市的走势。但预计峰会的结果依旧会令市场不安和失望。鉴于欧债债务危机前景依旧黯淡,欧元区违约风险陡增,欧元区始终拿不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来安抚市场的情绪,加之欧洲和亚洲国家经济下滑风险加剧,预计资金会进一步出逃并逐步流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相对抗跌的资产,如美元,这就使得欧元兑美元持续承压,美元继续上扬的概率增大。
2012年2-4月份,是欧元区主要债务危机国家债务到期的集中区,如果到时候能够顺利度过偿债高峰,则市场会松一口气,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欧元区任意一国发生偿债困难,则可能会引发诺米骨牌效应,国际经济形势堪忧。
三、中国CPI和PPI双双下降
新出炉的数据表明,2011年11月,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8%,非食品价格上涨2.2%。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CPI中主要贡献者食品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如猪肉和白菜价格都出现大幅下降,猪肉价格11月份环比回落将近5%;二,非食品价格环比价格没有出现上涨,而是在零附近徘徊;三,翘尾因素环比大幅回落。这些因素都会对CPI的下降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通胀只是暂时得到控制,其中不确定的因素依旧较多,加之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并不容乐观,因此,虽则在抗通胀与保增长之间,明年的基调将是倾向于保增长,但预计货币政策整体仍以稳健为主,微调的频率会有所加大。
同时,11月PPI同比上涨2.7% ,创近两年新低。PPI的回落,一是由于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翘尾影响大幅减少所致;二是反映出国内经济发展放缓,需求减少,未来经济面临着较大的去存货压力。随着全球原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减少以及我国经济的下行,预计PPI增幅仍会出现回落。
四、人民币触及跌停及外汇占款八年首降
由于近期人民币连续7日触及跌停,引致人们对人民币是否进入贬值通道的猜测与疑虑。与此密切相关的,近日央行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10月份外汇资产为232960.15亿元人民币,较9月份下降893.4亿元,为2003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滑。同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净减少248.92亿元。但是,央行所持外汇占款与金融机构整体外汇占款之间存在600多亿元的差额,这说明其他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了600亿,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愿意将自己的外汇资产以美元形式持有。而人民币的跌停,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金融机构的这种作用密不可分。
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发酵,资金的风险偏好削弱,全球资本开始回流美国进行避险,美元需求强劲,流动性变得紧张起来,美元不断上扬,上破80也是可以期待的事情,这就使得我国近期的外汇占款下滑。外汇占款的减少也与我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进出口贸易顺差减少有关。当前的净出口对前三季度GDP已经拖累0.1个百分点,10月出口同比增速创八个月新低,未来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出口的锐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外汇占款的减少。
外汇占款如果继续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对我国经济,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的不利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今年,国家一直以来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终于初见成效,房地产泡沫正在逐渐破灭。如果在热钱大幅度撤退(也只是假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泡沫能够依靠自身的管控机制和调节机制得到排挤和压缩,那么,热钱外逃的冲击不会大到破坏经济发展根基的地步。同时,稳定出口、扩大进口,加强自身经济的正常运转,也是必需的解决之道。
第二部分 大宗商品下周走势
进入12月以来,国内商品市场震荡整理特征凸显。无论各国央行采取联合救市方式也好,还是经济数据出现利好也罢,欧债危机阴云仍是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角。由于宏观面形势仍不明朗,上周商品市场依旧维持震荡格局。同时,资金的美元避险需求上升,美元强劲上扬,大宗商品承压。从周线来看,多数品种主力合约呈现区间震荡的形态。
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持有美元仍旧是资金避险的较佳选择,美元冲破80指日可待,欧元会进一步承压。在欧债危机依旧阴云密布下,大宗商品仍维持震荡思路,预计方向可在2-3周内明朗化。
下一篇:欧元区评级调降威胁打压亚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