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供需偏紧与成本支撑,奠定糖价高位运行基调
内容提要:
1、国家抛储难抑糖价上行。09/10 榨季国家进行了 8 次国储糖拍卖,共向市场投放了 170 万吨国储糖,10/11 榨季之初又通过 3 次拍卖向市场投放了 61 万吨国储糖。总体来看,虽然国家抛储会对糖价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仍无法改变糖价上涨的大趋势。
2、全球食糖偏紧现象仍将延续。在全球消费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多数食糖生产国因受异常天气影响而纷纷减产。故 2010/2011 榨季全球食糖供需格局仍不容乐观,基本面的持续向好是国际糖价维持高位运行的有力保障。
3、国内食糖供需维持紧平衡。本榨季预计我国食糖产量为 1200 万吨,预计消费1400 万吨左右,供需缺口为 200 万吨,供需形势要略好于上个榨季。不过供需缺口仍需要通过国家放储、进口糖的方式来加以弥补,因此国内糖市在本榨季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供需形势难言乐观。
4、制糖成本抬升食糖价格底部区间。除糖料收购成本导致制糖成本上升以外,近年糖料种植的土地投入、劳动力价格以及制糖辅料价格等成本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制糖成本的增加将直接抬升食糖价格的底部区间。
5、2011 年保持高糖价,把握节奏很关键。经历了疯狂的 09/10 榨季后,国内糖价的重心已大幅上移。由于全球、国内食糖市场在 10/11 榨季的供需形势仍将趋紧,且甘蔗收购价格的提高使得制糖成本明显增加,因此明年糖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预计运行区间将集中在 6000—8000 的范围。
第一部分
2010 年第一季度,糖市在惯性冲高后大幅震荡回落,只是在经历了前期的单边大幅上涨行情之后,此次的调整幅度之大仍令人有些措手不及。一季度国内良好的基本面未能提振郑糖期价继续上涨并创出新高,在外围市场偏空,巴西、印度增产预期的联合利空打压下,外盘在一季度大幅下跌。内外盘关联性的不断加强使得外盘下跌成为春节后指引冲高未果的国内行情下跌整理的重要风向标,在此背景下,郑糖在 2010年初结束了单边上涨的行情。不过受国内继续减产以及主产区严重干旱等利好题材的支撑,3 月下旬国内糖价在 5000 整数大关附近探底回升。
2010 年第二季度的糖市整体出现先抑后扬的行情,走势上呈现出宽幅震荡整理的态势。郑糖前一轮的回调走势在 5 月中旬止住,价格之所以难以继续深幅下跌,主要在于国内良好基本面与外围市场不良预期之间的相互强化。乐观看多的投资者认为在基本面向好的指引下,行情充分的调整恰恰说明逢低做多的良机正在到来,而悲观的人则认为按照当时的内外比价关系,外盘形势的转变其实已为国内后期走势指明了大的方向。因此这种相对立的观点决定了当时郑糖整体走势在短期内缺乏方向,5、6 月份期间,郑糖连续整整两个月都处在多空双方僵持之下的整固阶段。
经过了二季度充分的调整之后,在季节性需求旺季到来、政策调控压力温和、局部性供应缺口预期持续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糖市需求浮现且期价重新走高,而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则派生出资金旺盛的投资和投机需求。从 7 月初开始,国内糖市价格再度走强,自 9 月初突破前期 2 月的价格高点之后,价格便屡创历史新高。
第四季度,郑糖冲高回落后强势反弹。受流动性充裕及外盘走强的刺激,郑糖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强力翘尾行情,期价在 11 月上旬不仅成功突破了 7000 重要关口,更是创下了 7521 的历史新高。但随后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以及外盘的暴跌促使郑糖深幅重挫,期价最低下跌至 6149。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国家政策调控与本榨季供给缺口的多空交织促使郑糖选择在 6200-6650 区间维持震荡,盘面出现止跌企稳迹象。到 12 月中旬后,天气炒作刺激郑糖再度反弹。
第二部分
双管齐下弥补糖市缺口
一、国内食糖消费强劲
食糖作为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09/10 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为 1379 万吨,较上榨季增长 14.3%。从我国食糖消费结构看,工业消费占 75%,民用消费占 25%。
就民用消费而言,人们对其消费介于刚性消费和弹性消费之间,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人们对食糖的消费量会处于稳定状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民用食糖消费会在高速增长之后趋于平稳,而工业食糖消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且民用消费会逐渐转变为对各类含糖产品的消费。因此可以说工业食糖消费的稳定增长是我国食糖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2010 年 2-9 月,国内主要含糖食品中,糖果、糕点、饼干、速冻主食品、乳制品、罐头、碳酸饮料、果汁和蔬菜汁饮料、冷冻饮品的累计产量与 2009 年同期相比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糖果、速冻主食品、罐头、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同比增幅在 20%以上,糕点和饼干的同比涨幅则分别高达 42.6%和 47.7%。未来我国食糖需求增长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转变,并将随着下游用糖工业的发展而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二、国家抛储难抑糖价上行
09/10 榨季国家进行了 8 次国储糖拍卖,共向市场投放了 170 万吨国储糖,10/11榨季之初又通过 3 次拍卖向市场投放了 61 万吨国储糖。就前 9 次国储糖竞卖成交情况来看,抛储均价从 4900 元/吨一路上涨到 6680.56 元/吨。糖市调控之所以会陷入“越抛越涨”的尴尬局面,是由于 2009/10 榨季中国食糖较大的供需缺口需要国储糖抛售进行补充,但国家抛售只能缓解现货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暂时抑制糖价的进一步上涨,并不能改变食糖供求偏紧的格局。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市场将这种对糖市的打压转变成了利好来消化,抛储成为资金炒作的题材,并担当了期货市场暴涨的重要导火索的角色。
到 10/11 榨季第二次拍卖时,市场对储备糖的热情有所降温,成交均价出现明显回落。这一方面是受到了主产区糖厂开榨数量增多的影响,一方面也是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使糖市的市场心态由前期浓厚的看涨情绪转变为谨慎情绪。10 月 CPI 同比增速4.4%,创下了 25 个月以来的新高,强烈的通胀预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关部委相继出台调控措施,国家控物价、保民生、促增长的调控意图相当明显。由于投机分子对政策的打压仍存有忌惮,因此炒作农产品、哄抬物价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但好景不长,到 12 月 22 日进行 10/11 榨季第三次国储糖抛售时,广西出现霜冻天气刺激抛储价格再度飙升,以 6867 元/吨的价格创下了年内新高。总体来看,虽然国家抛储会对糖价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仍无法改变糖价上涨的大趋势。
三、食糖进口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特征
今年我国食糖进口量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明显特征。今年前 4 个月,我国食糖进口量明显萎缩,除 3 月份外,其余各月进口量均在 1 万吨左右。这主要是受到了国际食糖价格的影响,年初国际糖价在国际食糖供需缺口放大的预期之下持续走高,1 季度进口食糖价格远高于国内 5000 元/吨的价格,国内外食糖价格的倒挂抑制了食糖进口。5、6 月份国际糖价高位回落使我国进口食糖的动力增强,中国买家集中购买食糖的热情明显提高。7-9 月期间,食糖进口量在夏季食糖需求旺季的提振下继续增加,今年 7 月份中国单月进口食糖 30.5 万吨,创下了历年来单月进口糖的最高记录。随着国际原糖价格的走高,进口糖再次失去其在价格上的优势,今年四季度中国进口糖的数量呈现出逐渐缩减的趋势,中国 11 月份食糖进口量同比下降 34%,至23,034 吨,远低于 10 月份 252,882 吨的进口规模。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截至 2010 年 11 月底,中国累计进口食糖 165.58 万吨,较2009 年同期增加 61.17 万吨。由于国内自身供给的不足,可以预见 10/11 榨季国内进口糖的意愿仍然会比较强烈,不过新榨季进口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国际高糖价的制约。
第三部分
基本面利多为糖价提供坚实支撑
一、全球食糖偏紧现象仍将延续
随着全球人口的逐年增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对食糖的需求量大幅增长。然而全球用于糖料作物的耕种面积增幅较小,加上近两年极端异常天气对产量的影响,全球食糖供需平衡被打破。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食糖需求量的增速远远大于其产量增速。从库存消费比来看,目前食糖的库存消费比处于 52 年来的最低水平,供需偏紧的局面仍未改善。
一方面,世界食糖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预计 2010/11 年度将超过 15800 万吨,较上一年度增长 3%。美国、俄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糖消费数量基本平稳,而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的糖消费数量则保持显著地增长。另一方面,在全球消费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多数食糖生产国因受异常天气影响而纷纷减产。俄罗斯甜菜因干热天气减产超过预期,长期的干旱使得巴西食糖产量减少,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却因极度潮湿天气而影响产量等
在此背景下,国际各大机构纷纷预计 2010/2011 榨季全球食糖供需缺口仍将持续。ABN估计 2010/2011 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将从 10 月份预期的供给过剩 120 万吨转变为供给不足 299 万吨。KingSman也把该榨季全球食糖市场的供求从原来预期的供给过剩 352万吨调整为供给不足 37 万吨。Czarnikow称,2010/11 榨季全球食糖供需将面临供应缺口,大约 280 万吨。总体而言,2010/2011 榨季全球食糖供需格局仍不容乐观,基本面的持续向好是国际糖价维持高位运行的有力保障。
二、国内食糖供需维持紧平衡
2010 年糖料种植面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目前糖料种植面积已超过 2800 万亩,除海南糖料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之外,其他产区的种植面积均出现增长,尤其是北方甜菜糖产区面积增长幅度最大。今年年初南方产区出现的严重旱情对甘蔗整体长势造成了较大影响,加之后期又遭遇了低温、大雪等天气,因此预计今年南方甘蔗单产将基本持平,糖分也会基本持平。北方甜菜糖预计单产会有所增加。
广西:预计 10/11 年榨季广西区食糖产量在 760 万吨左右,同比上榨季增加约 50万吨。
云南:由于今年生长后期雨水正常,按照目前情况,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甘蔗单产会有所提高,全省平均单产可能达到 4 吨/亩左右,预计全省甘蔗入榨量将达到 1600 万吨;而含糖份会有所下降,按 12.50%的产糖率计算,全省预计会产出食糖 200 万吨左右。
广东:10/11 榨季广东甘蔗种植面积 207 万亩,增加 18 万亩,当前甘蔗长势比较理想,预计湛江略增产,全省产量在 100 万吨以下。
海南:10/11 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 85 万亩,减少 20 万亩,其中新种面积 23 万亩,预计最后的收获面积会更少,预计 10/11 榨季海南产糖为 24 万吨。
北方:09/10 榨季黑龙江,河北,内蒙,山西等产区产糖 22 万吨,今年预计上述甜菜产区产糖 42 万吨,增产 20 万吨。新疆的 14 家糖厂已全部开机生产,截止 10 月底已经产糖约 10 万吨。新榨季收购甜菜 430 万吨,预计产糖 52 万吨。
整体来看,上榨季我国食糖产量为 1074 万吨,消费 1379 万吨,供需缺口达到了305 万吨。本榨季预计我国食糖产量为 1200 万吨,预计消费 1400 万吨左右,供需缺口为 200 万吨,供需形势要略好于上个榨季。不过供需缺口仍需要通过国家放储、进口糖的方式来加以弥补,因此国内糖市在本榨季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供需形势难言乐观。
三、制糖成本抬升食糖价格底部区间
制糖成本是制定食糖价格的基础,制糖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了糖料蔗、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五个部分,其中糖料方面的成本占食糖加工成本的 70%以上。目前广西 2010/11 榨季糖料蔗收购价政策已经出台,新方案将每吨普通糖料蔗收购价格 410 元与每吨一级白砂糖含税销售价格 5800 元挂钩联动,挂钩联动系数值维持 6%不变。自治区确定或批准的具有较高推广(试种)价值的糖料蔗品种(新品系,各市 3-4 个)收购首付价格为 430 元/吨。同 2009/10 榨季相比,广西甘蔗收购首付价从 319 元(315 元+5 元加价)上调为 410 元,对应的二次结算价从 4400 元上调至 4800元。从糖价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10/11 榨季甘蔗收购价出现上调是大势所趋,而糖厂提高价格收购甘蔗,也说明对下榨季的价格有信心。除糖料收购成本导致制糖成本上升以外,近年糖料种植的土地投入、劳动力价格以及制糖辅料价格等成本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制糖成本的增加将直接抬升食糖价格的底部区间。目前整个糖市已进入到一个高价格的时代,考虑到 10/11 榨季的实际供求情况,预计 10/11 榨季仍然会维持卖方市场。
食糖属于季产年销,在我国一个榨季开始于当年的 11 月份,结束于第二年的 4 月份。全年均为销售期,通常每年的 12 月至次年 3 月为销售高峰期,这一时期主要因农历春节的消费高峰期,现货糖价容易上涨。而 4—6 月进入集中销售时期,通常面临回调,主要因春节消费高峰期刚过,市场需求骤减,加上新糖的集中上市使得价格受压。随后的 6—8 月又重拾升势,因为夏季饮料的消费拉动糖的需求量。总体看,通常二季度供应最大,需求是最少的时段,价格在此期间回调概率大。
第四部分
2011 年保持高糖价,把握节奏很关键
经历了疯狂的 09/10 榨季后,国内糖价的重心已大幅上移。由于全球、国内食糖市场在 10/11 榨季的供需形势仍将趋紧,且甘蔗收购价格的提高使得制糖成本明显增加,因此明年糖价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预计运行区间将集中在 6000—8000 的范围。2 月 20 日-1 月中下旬为南方蔗区低温 霜冻灾害的频发期,低温霜冻天气在影响甘蔗产量的同时,也会造成糖分损失影响糖的品质。基于此,市场资金往往会在选择此时对天气题材进行炒作,加之每年春节期间正处于食糖消费旺季,糖价在这个时期一般易涨难跌,不排除存在某时段非理性上涨的可能性。到第二季度时,随着开榨工作的落幕,10/11 榨季的食糖产量基本尘埃落定,届时将举行糖会对本榨季的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如产量低于预期,价格有望出现阶段性上涨,反之亦然。待步入下半年后,夏季用糖高峰的到来会助推糖市走出一波季节性上涨行情,此时天气及糖料种植面积情况也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故总体而言,在糖价的波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季节性节奏的把握。
下一篇:永不过时的核心交易技术